【取消贫困县后扶贫重点放在哪里】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,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。但“摘帽”不等于“摘责”,脱贫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在取消贫困县之后,扶贫工作的重点也随之发生了转变。
从过去以“消除绝对贫困”为主,转向更加注重“防止返贫”和“乡村振兴”。扶贫的重点不再局限于贫困县,而是向更广泛的区域延伸,涵盖农村低收入人口、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欠发达地区。
一、扶贫重点变化总结
| 阶段 | 目标 | 对象 | 方式 |
| 脱贫攻坚阶段 | 消除绝对贫困 | 贫困县、贫困村、贫困人口 | 政策扶持、资金投入、产业帮扶 |
| 脱贫成果巩固阶段 | 防止返贫、稳定脱贫 | 易返贫致贫人群、脱贫不稳定户 | 动态监测、社会保障、就业帮扶 |
| 乡村振兴阶段 |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| 所有农村地区、低收入群体 | 产业发展、生态保护、教育医疗等综合提升 |
二、当前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向
1.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
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体系,对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、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常态化监测,及时发现并解决困难。
2.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
对农村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、残疾人等群体,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,确保基本生活保障。
3. 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
在原有产业扶贫基础上,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,增强乡村经济内生动力,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三产融合。
4. 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
加大对交通、水利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的投入,缩小城乡差距,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。
5. 强化就业帮扶与技能培训
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拓宽就业渠道,促进稳定增收。
6. 深化东西部协作与社会参与
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对口支援的作用,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,形成多元共治格局。
三、结语
取消贫困县后,扶贫工作的重心从“消灭贫困”转向“巩固成果、促进发展”。这不仅是政策调整,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。未来,扶贫将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,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,实现共同富裕目标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