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】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是司马迁所著《史记》中的一篇重要人物传记,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重要人物——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。文章通过“完璧归赵”“渑池之会”“将相和”三个经典事件,展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忠诚,以及廉颇的勇猛与知错能改的精神,体现了忠臣良将之间的合作与团结。
一、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是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的全文内容,共分为三部分:
1. 完璧归赵:秦王以十五城换赵国的和氏璧,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,凭借智慧和勇气,成功保全了赵国的宝物,并让秦王无言以对。
2. 渑池之会:在秦赵两国的外交会上,蔺相如以不屈的态度维护了赵国尊严,使秦王不得不低头,彰显了赵国的国威。
3. 将相和:廉颇因不满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,多次挑衅,但蔺相如以国家为重,主动避让。最终廉颇认识到错误,负荆请罪,二人和好,共同辅佐赵国。
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才能与品格,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 | 赵惠文王在位时,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。秦昭王听说后,派人给赵王写信,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玉璧。 |
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:“秦强而赵弱,不可不许。” |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说:“秦国强大,赵国弱小,不能不答应。” |
蔺相如曰: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,曲在赵;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,曲在秦。” | 蔺相如说:“秦国用城来换璧,而赵国不答应,责任在赵国;赵国给了璧,而秦国不给城,责任在秦国。” |
乃使其从者衣褐,怀其璧,从径道亡,归璧于赵。 | 于是让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,怀里揣着玉璧,从小路逃走,把玉璧送回赵国。 |
秦王斋戒五日,乃设九宾礼于廷,引赵使者蔺相如。 | 秦王斋戒五天后,在朝廷上安排了九宾礼仪,迎接赵国使者蔺相如。 |
相如谓秦王曰:“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,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。” | 蔺相如对秦王说:“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,从未有过坚定明确的约定。” |
今秦强而赵弱,故不欲与之斗。 | 现在秦国强大,赵国弱小,所以不想与它争斗。 |
臣请就汤镬。 | 我请求接受烹刑。 |
于是舍人相与谏曰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” | 于是门客们一起劝谏说:“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,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。” |
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? | 平常人都感到羞耻,更何况是将相呢? |
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 | 我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把国家的紧急事务放在前面,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。 |
三、总结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,塑造了蔺相如机智、勇敢、顾全大局的形象,同时也刻画了廉颇由傲慢到悔悟、最终与蔺相如和好的转变过程。文章语言精炼,情节跌宕起伏,充分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政治智慧,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