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虽有佳肴原文翻译及注释是什么】《虽有佳肴》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是古代儒家经典中关于教育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。文章通过比喻的方式,阐述了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,强调了“教”与“学”的相互促进作用。
一、原文
虽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
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
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
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
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
二、翻译
即使有美味的菜肴,如果不吃,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好;
即使有最好的道理,如果不学习,就不知道它的好处。
因此,只有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,只有教导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够。
知道了自己的不足,才能反省自己;
知道自己理解得不够,才能自我加强。
所以说:教学是互相促进的。
三、注释
原文 | 注释 |
虽有嘉肴 |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。嘉:美好。肴:菜肴。 |
弗食 | 不吃。 |
不知其旨也 | 不知道它的美味。旨:味美。 |
虽有至道 |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。至道:最高深的道理。 |
弗学 | 不去学习。 |
不知其善也 | 不知道它的好处。善:好处、优点。 |
是故 | 因此。 |
学然后知不足 |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。 |
教然后知困 | 教导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够。 |
知不足 | 知道自己的不足。 |
自反也 | 反省自己。 |
知困 | 知道自己理解不透彻。 |
自强也 | 自我加强、自我提升。 |
教学相长也 | 教学是相互促进的。 |
四、总结
《虽有佳肴》是一篇简短而深刻的教育哲理文章,通过日常生活中“吃美食”和“学道理”的类比,揭示了学习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。文中强调,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教授,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。这种“教学相长”的理念,至今仍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《礼记·学记》 |
核心思想 | 教学相长,学与教互为促进 |
表达方式 | 比喻手法(以饮食喻学问) |
教育启示 | 学习需要实践,教学需要反思 |
当代意义 | 强调师生互动与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|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虽有佳肴》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或延伸阅读,可继续深入研究《礼记》相关篇章或儒家教育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