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历史典故】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”是一句出自《左传》的古语,最早出现在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中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在选拔人才时,对内部的人(如亲属)不因关系亲近而回避,对外部的人(如敌人或仇人)也不因有怨恨而避开。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公正无私、唯才是举的价值观。
这一典故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在用人问题上的原则与智慧,也体现了儒家提倡的“贤者为先”的理念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如何平衡亲情与公义、恩怨与才能,是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
一、历史背景
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,记载的是晋国大夫祁奚推荐贤才的故事。当时,晋悼公问祁奚:“谁可以接替你?”祁奚回答:“解狐可以。”但解狐是祁奚的仇人。后来,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。晋悼公对此表示赞赏,认为祁奚做到了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”,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、不计个人恩怨的精神。
二、典故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 |
原文 | 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。” |
人物 | 祁奚 |
故事背景 | 晋悼公询问谁可继任,祁奚推荐了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 |
核心含义 | 选人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,不因亲疏远近、恩怨关系而偏颇 |
历史评价 | 被视为古代贤臣举荐人才的典范,体现公正无私精神 |
三、现实意义
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”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,对现代组织管理、人事任免也有重要启示。它强调:
- 公平性:选拔人才应基于能力与品德,而非私人关系;
- 客观性:避免因情感因素影响判断;
- 责任感:领导者应以国家、集体利益为重,敢于打破常规。
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原则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,尤其在企业、政府机构等组织中,如何做到“知人善任”、“唯才是举”,仍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四、结语
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选择与决策时,应以公心为本,不被私情所困,不被怨恨所阻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