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羁縻怎么读羁縻的读音和解释】“羁縻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,常出现在古代文献或历史类文章中。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,可能会感到困惑,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和含义。本文将对“羁縻”的读音、词义及用法进行详细解析,并通过表格形式帮助读者快速掌握。
一、读音解析
“羁縻”由两个汉字组成,分别是“羁”和“縻”。
- 羁(jī):意为束缚、约束。
- 縻(mí):意为牵制、束缚,也可作名词,指牲畜的缰绳。
因此,“羁縻”的正确读音是:jī mí。
二、词义解释
“羁縻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,主要意思如下:
词语 | 读音 | 释义 |
羁縻 | jī mí | 原意为用绳索牵制、束缚,引申为通过控制手段使对方服从。在古代多用于描述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或异国势力的管理方式,即通过安抚、拉拢、限制等方式达到稳定的目的。 |
三、用法与出处
“羁縻”一词常见于古代史书或文学作品中,尤其在描述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时使用较多。
例如:
- 《汉书·西域传》:“其俗多奉佛,好游猎,性不羁縻。”
- 《资治通鉴》:“朝廷以羁縻之术,待其自归。”
这些句子中的“羁縻”均表示一种间接控制、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。
四、总结
“羁縻”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词语,虽然现代生活中较少使用,但在学习古文、了解历史时仍有一定价值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羁縻 |
读音 | jī mí |
词义 | 用绳索牵制,引申为通过控制手段使对方服从,常用于古代对边疆或异族的管理方式。 |
出处 | 多见于《汉书》《资治通鉴》等古籍 |
用法 | 描述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或异国的管理策略,带有政治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。 |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羁縻”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应用,可结合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