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】《鱼我所欲也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一篇著名议论文,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文章通过“舍鱼而取熊掌”的比喻,引出“舍生取义”的观点,强调人生中应追求道义高于生命,体现了儒家“重义轻生”的思想。
一、原文
> 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避患者,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二、翻译
原文 | 翻译 |
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 | 鱼,是我想要的;熊掌,也是我想要的。 |
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 |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那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。 |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 | 生命,也是我想要的;道义,也是我想要的。 |
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 |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那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。 |
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。 | 生命虽然是我想要的,但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,所以不会为了求生而做苟且之事。 |
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 |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,但还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事,所以有些灾祸是不能躲避的。 |
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 | 如果人们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,那么凡是能够保命的方法,有什么不用呢? |
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避患者,何不为也? | 如果人们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,那么凡是能够避免灾祸的办法,有什么不做呢? |
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。 | 所以有时候即使可以活命,也不去做;有时候可以避开灾祸,也不去做。 |
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 | 因此,有些东西比生命更珍贵,有些事情比死亡更令人厌恶。 |
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 |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心,人人都有,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。 |
三、总结
《鱼我所欲也》通过类比手法,深入探讨了“生”与“义”的关系,指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,应当以道义为重,而不是一味贪生怕死。文章强调人性本善,每个人都具备“义”的潜质,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坚守本心,不被外物所迷惑。
内容要点 | 说明 |
主旨 | 舍生取义,重义轻生 |
比喻 | 鱼与熊掌,生与义 |
思想核心 | 人性本善,义重于生 |
作者 | 孟子(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) |
文体 | 议论文,寓言式说理 |
现实意义 | 强调道德操守的重要性,对现代人有深远影响 |
这篇文章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,也对后世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阅读此文,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原则与正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