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栖栖失群鸟中的栖栖出处】“栖栖失群鸟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之一。其中“栖栖”一词,意指鸟儿不安地四处栖息、徘徊不定的状态,常用来比喻人处于漂泊无依、不得其所的境遇。本文将对“栖栖”一词的出处进行简要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列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栖栖”一词最早见于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。”虽未直接使用“栖栖”,但其意境与“栖栖”相近,表达了旅人孤独、疲惫、无处安身的情感。
在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中,“栖栖失群鸟”则更具体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。这里的“栖栖”不仅形容鸟儿的不安,也象征着诗人自己在乱世中漂泊无依的处境。
“栖栖”在古汉语中多用于描写动物或人的不安定状态,常见于诗歌中表达忧郁、彷徨、漂泊等情感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杜甫《秋兴八首》之一 |
原文 | “栖栖失群鸟,翔翔不如归。” |
词语解释 | “栖栖”:形容鸟儿不安地栖息、徘徊;引申为人在困境中漂泊无依的状态。 |
文化背景 | 源自《诗经》,后被广泛用于古典诗词中,表达孤独、漂泊、不得志的情感。 |
作者 | 杜甫(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) |
作品背景 | 《秋兴八首》是杜甫晚年所作,反映了他对国家动荡、个人命运的感慨。 |
用法示例 | “栖栖失群鸟,翔翔不如归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栖栖”一词虽简单,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。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,更是古人情感世界的映射。在杜甫笔下,“栖栖失群鸟”成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形象,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、世事艰难的深刻感悟。
通过对其出处和含义的梳理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“栖栖”一词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。